近來國產化妝品因為某品牌的營銷失誤又再度引發消費者的廣泛討論。但必須要說,在經歷了多年的調侃后,這幾年國產化妝品的表現還真的是可圈可點,企業近些年也開始重視研發環節,申請了獨家專利,開啟了創新成果轉化的道路。殊不知,一部分有實力的國產護膚品品牌依然在成果變現層面卻并不大理想,這當中的原因,除去營銷,實際上也與他們的轉化策略密切相關。
營銷轉化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留意產品本身
這一點實際上早已被廣大護膚愛好者調侃很久了。
長期以來國產化妝品都是有個營銷炒作的通病,就算是如今大火的幾個國產彩妝和護膚品品牌,早期也是靠美妝kol炒作起家。盡管之后在研發和策劃層面早已跟進,但在以營銷促進轉化的策略下,現階段產品質量依然不穩定,品控問題也成為了諸多消費者不再選擇回購的主要原因。
這類主打營銷促進轉化策略的品牌深陷了一個誤區:研發成果的轉化變現是以產品為中介的,也就是創新成果最后的轉化效果說到底是靠產品對于消費者痛點問題的處理及其其質量效果決定。而在行業處于紅海時間的背景下,產品的質量會成為了影響用戶黏性的核心要素。
畢竟對于化妝品行業來講,基本上每一家公司都是有能拿得出手的獨家專利成分,在研發水準相差并不大的情形下,能拼的也就僅有細節。
成果投入轉化無須急于求成
在轉化環節,不注重結合現有的技術,簡單粗暴的轉化專利技術導致結果不理想的情形也不時發生。
國內某化妝品公司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科技研發,并致力于產品的質量。通過多年研究,該公司發現了“類人類膠原蛋白“的成分,可以迅速有效修復受傷的皮膚。此項成果成功得到專利,并應用在其面膜產品中,但,因為其并不注重面膜中別的護膚成分的搭配,最后該面膜的應用效果并沒有實現消費者的預期。其極具轉化價值的研發成果,并沒有在轉化環節表現出該有的水準。
不難看出,專利成果的轉化并不是將有價值的成果粗放的投入生產或簡單粗暴的直接向消費者售賣專利成分。將先進技術與別的技術相結合,完善專利技術有關功能,才可以在轉化環節得到相對應的回報。
不過對于出現這類情形的企業來講,及早發現問題,盡快完成產品迭代,還是可以轉變局面的。
倘若上邊兩種情形歸屬于轉化沒有弄明白,那么下邊這種類型便是連創新都沒弄明白。
有專利≠一勞永逸
根據我國現行的專利制度,專利是具備保護期的,專利權利人在專利保護期到期的規定時間內提出申請,可以繼續開展專利保護。但通常情況下,除少數發明專利外,繼續開展專利保護并沒有必要。就算是發明專利,10年的時間足夠科技研發去超越它了。所以說創新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要是中途因為取得了成就而停滯不前,那么將來迎來的只能是被市場所淘汰。
如同某老牌國產綠瓶護膚品品牌,現在生產的產品依然用的是該公司上世紀應用的防腐體系,而時下消費者對于護膚品防腐體系的安全性訴求更高,該公司也嘗試過進行品牌形象升級等提升提升銷售量,但目前看來,一日不改已經被淘汰的防腐體系,銷售量和口碑就無法回升。而對于一個連銷售量都無法回升的產品,又從何談起良好的轉化變現呢。
總而言之,要是想要取得好的專利轉化成果,就需要回歸到產品和技術本身,用匠心精神去打磨產品,認真對待專利技術。
看的辛苦不如直接問??! 商標;專利;版權;法律